品質故事要怎麼說 ?我們舉一個實際範例
 
二次大戰期間,美國空軍與降落傘製造商之間,為了99.9%的降落傘良率爭論不休。
 
有一天,降落傘製造商的總經理,親自飛到空軍總部,要作說明,沒想到還是遇到了閉門羹,因為,關於降落傘品質,美國空軍不作任何讓步。
 
最後,美國空軍做出一個明確要求,就是從每一批交貨的降落傘當中,隨機選取一件,並從製造降落傘的公司裡,隨機挑選一人親自試用,沒想到,這個堅持,讓降落傘突破了0.1%的不良率,確實達到了100%的品質要求。
 
這個故事聽起來有趣,不過,距離我們比較遙遠。
 
另一個我聽過的真實案例是這樣子的:成功企業家蓋房子。William說我們房子比別人貴,是因為別人的鋼骨是用雜牌的,我們用的是中鋼。別人有一組制震系統,我們有14組。別人的樓板只有12公分,我們樓板有18公分,所以,隔音特好。也因此,房子載重變重,地基要做到17層。
 
我們有自己的營造廠,只蓋自己的房子。以鋼骨建築來說,最危險的工作就是焊接,但我們三組人在錄影,監督合格後,再灌水泥。銷售時,把這些過程放給買房子的人看!
 
這個大老闆,由於不是建築本業出身的,第一次蓋房子的時候,他就在旁邊租一間房子,中午工頭休息,他就請他們喝茶,跟著學、看著做,不懂就問。到了蓋第二棟房子的時候,這位董事長已經可以自己監工了。
 
他說: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,經驗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!
 

把親身經驗說出來,就對了
 
有一年,我輔導一輔具製造商,公司位於嘉義民雄,全球有幾十個經銷據點。當時,一位受訓的業務同仁,說出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,讓在場的人印象深刻。
 
他說有一天在宿舍睡覺,連續好幾個半夜,都會聽到「喀搭、喀搭」的聲響,聲音由遠忽近、似有若無,導致他好幾天都睡不好,白天工廠有聲音不稀奇,到了晚上還有這樣子的聲響,讓他覺得毛毛的,畢竟,這裡是民雄啊,鄉野靈異傳說不少,他心想真的會讓他遇到了嗎?
 
直到第三天,他終於鼓起勇氣,往音源走去,準備一探究竟。他慢慢走向一處陰暗的工廠角落,準備要推開門之前,「喀搭、喀搭」的聲音越來越大,就在他心臟快要跳出來的時候,沒想到看到的是一台輪椅測試機,他恍然大悟的說,這就是他們公司傳說中的「生死門」。什麼意思呢?
 
就是每一款新機種上市之前,都要經過嚴謹的模擬路測。這台輪椅置放在兩個打型滾輪之上,隨著滾輪向前翻轉,輪椅上的輪子也會自動的翻轉,他看到旁邊有個計數器,上面顯示的數字是「17890」也就是說這台機器必須轉動6萬轉之後,確認各個物件都沒有瑕疵,才能生產上市。
 
以一台24吋的輪子圓周長度是61公分,經過6萬轉,幾乎是走了3800公里,環台一圈是960公里,等於這台輪椅上市之前,必須環島4圈的意思。
 
另外,他注意到另外一台輪椅,則是不斷的從高處垂直落下,然後再緩緩升起,輪椅上綁著與人體重量差不多的鉛塊,也就是說,這台機器是作一個重量掉落測試,總共必須經過8000次的實驗,才能完成耐用度測試。
 
由於現場有四分之三的人,不屬於製造單位,因此,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到這樣子的訊息,過了兩星期後,阿強很開心的說:「老師!我把這個品質的故事告訴一些經銷商,他們都覺得很有趣,也更了解我們公司的製造品質是什麼?彼此之間的話題,也更多元化了。」
 
品質,不應該只是數字上的溝通,應該讓客戶能夠「看得到」製作的現場,才會有感覺!
 
在場的人都同意。後來,他也補充了一位品管部同仁阿勇的說法:「品質是什麼?市面上每一台輪椅看起來都差不多,如果,上面坐的是我們的親人,你會怎麼挑選輪椅呢?」答案很明顯,就是把自己的作法,告訴消費者,讓他們更安心,有了品質,客戶肯定了,自然就會有品牌了!
 
也就是說,如果你是在製造公司,不管是業務單位還是行銷單位,你應該常常跳出員工的腳色,來看這些製造過程,怎麼說呢?如果你是員工的思維,容易覺得這很理所當然,可是,一旦你用客戶的角度來看時,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視角,讓你的溝通與銷售,呈現不一樣的氛圍。
 

客戶與商品的距離,到底有多遠?
 

故事,我覺得如果消費者知道了,也會對這個品牌產生更深度的認同。
 
故事是這樣子的,2007年秋天,行車企劃Stan與30多位同事一起環島,第三天,行經東海岸遇到颱風侵襲,偏偏他又不小心脫隊落單。當時,才下午四點多,天色卻已經非常陰暗,沿途的路燈與警示標示完全失去功能,根本看不到。偶爾還有砂石大卡車從身旁呼嘯而過,震天喇叭聲嚇得他數度緊急煞車,停在狹小路肩上,深怕不小心掉到數百公尺下的海岸線。
 
沒想到說時遲那時快,原本照亮前方的車燈,突然閃了幾下,竟熄滅了無盡的黑暗籠罩四周,除了感到無比的孤單之外,腦海中浮現思念的家人。緊接著閃過的第二個念頭是:「耶!這不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新品嗎?萬一消費者使用我們的新車燈,遇到了與我同樣的狀況,他該怎麼辦?」這個問題一直伴隨我到環島旅程結束。
 
回到公司後,他請來結構師、設計師、製作工廠、供應商一起開會研討,並且訂立一個具體目標,就是「把頭燈電池盒打開,讓大水不斷灌進去,都可一直持續維持照明,甚至不會漏電。」這在業界算是一個非常瘋狂的創舉,幾個星期後,幾個配合研發的廠商甚至打了退堂鼓。這時,外部的質疑聲浪與內部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,在幾個月的慘澹努力研發之後,我,甚至也開始懷疑起自己,是不是該放棄了呢?
 
就在新品上市前夕,他們克服了最後一項零組件的隔水問題,並運用長期供應鏈的優勢,降低了成本,這款新頭燈不僅通過了專業檢驗,甚至得到了專利及業界的肯定。有一次的新品發表會上,一位非常挑剔的資深業者激動的告訴我:「不錯!你們的東西有進步,擺脫貼牌的刻板印象。」
 
當Stan說給我聽時,我不禁懷疑這個故事為什麼不讓它傳出去呢?如果,他們能夠將這些充滿熱情的故事,透過公關槁、或者門市Dm的方式傳出去,這款新車燈,肯定會得到更多的青睞!
 
你覺得呢?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字媒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